第章科举制</P>

    当年刘据为皇帝的时候,实施了诸如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清扫粮商等政策,其政策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碍于最近皇帝刘据所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在众儒生看来,实在是祸国殃民之道,因此当年各地儒生群情激奋,不少贤良、文学带头,纷纷要求辩政。其用意乃是效仿当年七国之乱,众诸侯王名头都没直接指向皇帝,而是用“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P>

    一群儒生用的“谪乱臣,用贤良”的口号给刘据上奏,多有指责三公九卿仗着亲近皇帝的权力,进献乱政,导致国家产生了一些问题,要求辩政。</P>

    然而,这群贤良文学做梦也没想到刘进辩才无双,竟然舌战群儒,直接经这次辩论变成了讨伐贤良文学只为门户私计这样一批极端自私之人。</P>

    并引得道家、法家等学派等早已经对儒家不满的众学派下场对儒家穷追猛打,废除了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令儒家再也不复此前的强势地位了。</P>

    然,贤良文学乃是察举制和征辟制人才来源的最主要途径。</P>

    儒家在理论层面已经不再占据大汉的主导地位了,且选拔出来的贤良文学们已经被打成只为门户私计之人,这察举制和征辟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半废状态了。</P>

    朝廷一年两年不进新人还行,三年五年不进新人,定然影响三公九卿及各郡县的政事。</P>

    大鸿胪苏武便是在此背景之下提出来了人手不足这个问题的。</P>

    待大鸿胪说完,一下引得各部负责的公卿共鸣。</P>

    大司农霍光与苏武两人并非一个派系,此刻也站出来对刘进说道:“陛下,大鸿胪之言甚是,我大司农府上如酒榷、平淮、铁官等人员虽目前尚能运转,然自先帝时候便只少人而不进人,恐怕时日一长,各部便陷入无法运转之境地。”</P>

    “对,我廷尉亦是如此。”廷尉杨信也附和着。</P>

    其他就九卿也附和说着。</P>

    丞相桑弘羊、御史大夫赵过也纷纷点头。</P>

    刘进见众人如此,便知晓恐怕是真的缺人了。</P>

    他微微颔首道:“诸位述求朕已经知晓。政事处置自然离不开人手。朕盘算了一下自先帝至此,尚未求贤。</P>

    此前贤良文学搞出‘谪乱臣,用贤良’之闹剧。我大汉宁愿官职空缺也不可用此等只为门户私计之人。朕以为便不可再用此前察举及征辟之法。诸位以为如何?”</P>

    察举制和征辟制对谁最有利?自然是儒家!</P>

    而朝中的这群三公九卿们,已经不像是汉武帝时期了,尽皆出身儒家。</P>

    其来源杂乱,有道家、兵家、法家,当然也有儒家。</P>

    然儒家现在在朝中的名声已经和孔子描述的“累累若丧家之犬”无二了,早已经在朝中夹起尾巴做人了。因此也不敢说话。</P>

    倒是丞相桑弘羊提问道:“陛下,若不行察举及征辟,当如何选拔人才?”</P>

    刘进很早就已经谋划了,然而一直没有机会实施,现在时机已到,再拖下去就不合适了。</P>

    当即刘进说道:“朕以为其途径有四。一为从士卒选拔规模当扩大。”</P>

    汉承秦制,军功制也被汉朝继承了,从有功的士卒之中选拔人才一直未曾断绝。</P>

    如建章卫、期门卫、羽林卫等属于光禄勋的郎官,均是从六郡良家子中选拔,然后转岗走上仕途。而且这些士卒也并非是莽夫,一个个的也是识文断字,诵读诗书的。</P>

    甚至有相应的规定,读书识字达不到考核标准,都不允许升迁,因此他们的素质都不低,用起来也颇为得心应手。</P>

    因此刘进提出此意见,众人相互讨论了一番,纷纷点头表示赞同。</P>

    刘进接着说道:“其二为荫官。诸位,朕以为当扩大荫官范围。</P>

    千石以上皆有资格,其推荐子侄当设置一番考核,若通过考核,便可入仕林,为国效力!”</P>

    这话一说,众人兴奋起来,对众人来说这可是皇帝发福利啊,只要千石以上,便可荫其子侄。</P>

    虽然之前也荫官,然其规定为“即“吏两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P>

    而刘进这一下便扩大了荫官范围,从两千石直接下调到千石,而且从原来的“子”,一下变成了“子侄”,众朝臣都沸腾了。</P>

    刘进此举乃是买好众官员,为后面刘进真正想要施行的选拔制度做准备。</P>

    试想,刘进已经给众人卖好了,未来刘进某些政策即便是不合众朝臣的意思,然正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他们也不好意思反对刘进之策了。</P>

    然而,这政策对众朝臣有好处,但对大汉朝廷来说某种程度上是有坏处的。</P>

    荫官一多自然有可能会结党,结党便会营私,营私便会损害朝廷整体利益。</P>

    如真正心忧国家的老臣,其为人正派,敢说敢言,此刻又站出来了。</P>

    没错,又是大鸿胪苏武,他起身道:“陛下,臣以为不可开此先例。若开此先例于我等朝臣等有利,然不利大汉江山社稷。”</P>

    至于为何不利于江山社稷,大鸿胪没明说,但到了三公九卿这个程度,也都能看明白荫官的坏处,自然也不必再明说了。</P>

    大鸿胪苏武说完,众朝臣热烈讨论氛围一下便冷了起来,谁也不敢说话。</P>

    谁都知道这政策不利于大汉社稷,谁反驳大鸿胪苏武的话,明显能够体现自己有私心。</P>

    然而谁又真没点私心呢?谁不希望政策施行,自己下一代能有一个好的起点?</P>

    场面一时间尴尬住了。</P>

    甚至连苏武同一派别的盟友太仆常惠都没有说话。</P>

    这时候御史大夫赵过权衡了一番也站出来道:“陛下,大鸿胪之言甚是,还请陛下三思。”</P>

    御史大夫说完,有些人不知道怎么想的也纷纷附和御史大夫的话。</P>

    然,刘进坐在陛上,对下面众人的神情自然是一目了然的。</P>

    有好几个附和御史大夫的官员,虽然附和御史大夫的话,然脸色比吃屎还难看。</P>

    刘进也不禁心中哂笑。</P>

    待众人没有再说话的,刘进方才说道:“此次乃人员短缺,不得已而为止,不可成惯例。且朕以为当严格把关考核,无真才实学之人,便是万石公卿荫蒙也不可用之。”</P>() ()

    听刘进如此说,众人岂能还有意见,朝臣尽皆面带喜色不再言语。</P>

    待说完,刘进伸手做了一个三的手势道:“其三,便是选拔诸刘有才学之人充实朝廷。”</P>

    刘进说完这个,众人都没有反对,这个时代距离周朝尚且不算远。</P>

    当年周朝分封,其主要的分封的对象便是依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的。</P>

    在这个时代看来,当皇帝的照顾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同族乃是天经地义,谁也不会有意见。</P>

    “唯。”刘德应了一声。</P>

    终于,刘进最后说出来他真正想要施行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了。</P>

    他伸开手掌,大拇指放在掌心,剩余四个手指对着众人,开口说道:“其四,也是朕所设想来人才选拔制度,行科举!”</P>

    “科举?”众人一听,纷纷有些茫然,相互看了看,发现他们也不知晓什么是科举。</P>

    刘进当即解释了一番道:“所谓科举。便是设置科目,学士可投牒自应,自行举荐。此所谓科举。</P>

    其特点如下:一、投牒自应,读书人可自行报名参加考试,不必非要先由官吏推荐;二、依照朕之所想,朝廷官员有年老、病、亡、罪者减员。当定期补充人员,因此考试也当定期举行,并依据需要增设;三、其人不论出身贵贱、家资、凡我大汉合法子民,未被限制,皆可参与考试,考试实行匿名制度,待评定完考卷后,方可拆名,依照考卷答题得分,确定录用与否。</P>

    不知诸位意下如何?”</P>

    众人一听纷纷议论起来,按照众人所设想的,即便是否定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国策之后,选拔人才也当如察举、征辟这种途径录用其他诸如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学子为官员。</P>

    然而,谁也没没想到刘进竟然另辟蹊径,提出了这样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P>

    一时之间,众人开始分析其利弊来。</P>

    科举制的施行有重要意义,别人不了解,刘进还能不了解吗?</P>

    在后世,这种制度从隋唐时期开始施行一直到最终结束,施行了一千二百多年,可见其生命力多么的强大。</P>

    为何其生命力如此强大?</P>

    那是因为科举制度是刘进所知晓的,后世的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P>

    尤其是唐朝正式成型之后,这种制度为唐统治者招揽了人才,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动摇了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P>

    据刘进所知,其上一世的唐朝时候的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一个挨着一个往外走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P>

    便是上述重要意义的体现。</P>

    这个时代,虽然经历了秦朝军功制度的影响、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及西汉求贤取士的影响,很多底层人也能一跃而起,涌现出一批如卫青、公孙弘等布衣将相。</P>

    然而,其社会流动性依旧是不那么顺当。</P>

    如李广的李氏家族。其祖宗乃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着作《史记》的司马迁,其祖宗在夏商周时候便是世代史官,到了司马迁这一代,仍旧担任史官。可见即便是有部分布衣将相能出人头地。但在这种表象之下,阶级固化依旧根深蒂固。</P>

    而据刘进所知,在施行科举制之后,造成的社会流动可就不一般了;科举的一整套严密的考试程式和制度,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对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广泛搜罗人才,有着无可辩驳的优点。以考试取士,权在国家,考取者无私恩,黜落者无怨恨,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其相当的开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竞争性,造成封建社会的人才流动”。</P>

    一些平民通过科举考试可以上升为统治者;同时也可能导致另一些官宦子弟不学无术,因科举失利而沦为平民。其推动了不同等级成员之间的流动,为后世的历代统治者甄拔了一批又一批的臣僚百官,对整个华夏民族,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

    众人纷纷思考了一番,盖因其乃是一新事物,便是又长远眼光的人能够看到科举制的很多优势,以及从宗族考虑,有什么危害。</P>

    然终究对科举制的重要意义,依旧不是特别清晰,因此也不敢多言语。</P>

    而更多的人则是被刘进之前所降低的荫官条件的好处给收买了,同时目光也并非那么长远,自然对刘进所提及的科举制度没什么意见。</P>

    众人纷纷讨论一番也没讨论出一个所以然来,纷纷不再说话。</P>

    刘进趁热打铁对众人开口说道:“诸位可还有意见?若无意见便依照此四条选拔人才,补充国之栋梁如何?”</P>

    众人又相互看了看,纷纷拜道:“皆依照陛下所言。”</P>

    刘进听此,微微颔首道:“此事便如此定下。</P>

    丞相、御史大夫。”</P>

    “臣在。”丞相桑弘羊、御史大夫赵过二人应道。</P>

    刘进道:“你二人总览全局,负责此次人才选拔之事。”</P>

    二人应道:“唯。”</P>

    “奉常、光禄勋、宗正、大鸿胪何在。”刘进再次喊道。</P>

    奉常张贺、光禄勋马通、宗正刘德、大鸿胪苏武纷纷应道:“臣在。”</P>

    刘进吩咐道:“光禄勋马通当负责从士卒之中选拔人才补充朝廷官员之事。</P>

    宗正刘德当负责诸刘宗室选拔人才补充朝廷官员之事。</P>

    大鸿胪苏武当负责荫官选拔人才补充朝廷官员之事。</P>

    奉常张贺当负责科举选拔人才补充朝廷官员之事。</P>

    官员质量关乎我大汉江山社稷,极端重要。</P>

    诸位当秉承公心,公平公正,令真正的德才兼备之人才脱颖而出,为我大汉效力,令我大汉繁荣。”

章节目录

祖父汉武帝:开局怂恿我爹造反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聊破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仙途.cs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仙途.cs并收藏祖父汉武帝:开局怂恿我爹造反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