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好容易被调往中枢,结果卫瓘一言堂。他出身极低,也不敢如何。可他哪里甘心在中央浪费自己的才华,做卫瓘的应声虫。

    他仔细研究了帝后的执政思想,决定另外开辟一条赛道——去帝后最希望的地方。

    张华私下里向皇帝皇后提出,他希望替圣人往江南宣扬王化。

    他是觉得在卫瓘的权威下,他留在京城也没有用处。既然皇后皇帝喜欢提拔有基层经验,能干实事的人,他也愿意去吴地吃苦,好培养人手。

    等到卫瓘退休,或者得罪皇帝被迫退休,他这种既听话有有治理经验的人,自然会是下一任执政。

    张华能够以朝廷高官的身份镇守江南,这对加强吴地和京城的合作极有益处。

    贾南风闻言果然大喜,给了一大笔启动资金,让他做长沙王太傅,江南总督,道:

    “江南是鱼米之乡,我们不指望他们交多少税。可要是他们能多种粮、多种稻,不但百姓受益,我们购买粮食也方便。”

    卫瓘性格严厉,要知道现在世家执政,大家官职差不太多的情况下,还是要彼此很客气的,毕竟都是同一个圈子的人。

    可卫瓘与众不同。他在武帝时期,别看他在武帝面前俯首帖耳,对杨骏也是非暴力不合作。

    当时他只是做尚书令,尚且对待六曹尚书呼来喝去,如同自己的僚属一般。

    现在新皇帝上任,对他全力支持,只要求担起辅政大臣的责任,他就益发专断。

    真的是拿群臣如下属。他这一番要考核下来,就有不少士人如王浑、王济直接挂冠离开。

    卫瓘不以为意,只管接着推行,一定要令行禁止。

    一时间,他的名声变得比杨骏还坏了起来。

    对此,卫瓘嗤之以鼻。他也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追求的。

    眼下来说,他就想大权在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要想获得皇帝的全力支持,就必须有所作为。

    想当初贾充为什么能得罪群臣和士人,照样是皇帝最信任大臣,想塞私人官员就塞,想搞谁就能搞成?还不是皇帝的信任与支持?

    名声?他才不需要。想当初他公报私仇杀了有着伐蜀大功的邓艾父子,一样被人不齿。为了个人利益,被别人骂算什么?

    从长远来说,卫瓘他真的看不惯这种人浮于事,抢功推过的官场风气。激浊扬清,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相,对他的吸引力很大。

    故他才能够横眉冷对千夫指。

    那些混日子的纨绔子弟辞职,卫瓘也不挽留,冷笑道:“天下人才济济,难道还缺的了能做官的吗?”直接选派得力的吏员上任。

    有胆小的官员,再也不敢迟到早退,心里却怨恨不已。甚至有卫瓘派人到地方做太守做刺史、太守,当地士人专门为难,让其寸步难行。

    这也正常。假如一个公司人人都可以混日子拿高薪,等来个新领导,要搞kpi,还要末位淘汰制,还要取消铁饭碗,这不被骂死才怪。

    卫瓘听到被派往泰山郡的解结诉说泰山羊家的为难,火冒三丈。羊家,就是羊琇家族。除了羊祜这个人,其余没多少干实事的,卫瓘哪里瞧得上?

    他直接整理了资料,先向皇帝禀告道:“陛下,圣朝沿袭曹魏,采用九品中正制,这本来是好事。可因为官吏缺额少,导致很多边远州郡如关中荆州,没有中正官选人定品,当地士人日夜期盼。”

    “第二,纵然有中正官,可中正官或是没有精力遍访州郡,或是有私心,导致评判品级时,只看家世,导致有低品贤才沉沦在下流。”

    “第三,因为州郡长官不能给予辖区内豪门升迁机会,反而需要豪门帮忙治理,这会导致中央权威受损,也导致平民和寒门受屈,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总之,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不利于地区公平,不利于统战地方,不利于中央利益,所以还是废掉吧。

    至于卫瓘提出的代替方案,就是采用汉朝的察举制,让地方官每三年两年在辖区选孝廉秀才,把他们送到中央考核授予官职。

    在后世的研究中,常常会把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当作世家垄断仕途的管理选拔方法。但实际上九品中正制要比察举制反动的多。

    察举制还能促进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良性互动,而九品中正制则是制度性的规定了上等士族的特权,让世家以姓氏傲王侯有了制度上的依据。

    对于皇帝来说,他肯定会喜欢察举制这个能给中央带来利益的的制度。

    司马柬没想到卫瓘能够放这个大招,自然是喜出望外,当下几乎就要答应下来,不过他好歹忍住了,问贾南风:“皇后怎么看?”

    贾南风肯定想要科举制了,可惜不现实,相对来说,察举制是相对不那么坏的了:“司空的建言对百姓和社稷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那以前先帝为什么没有实行呢?”

    假如一件事很好,却没有实行,那就说明肯定它碍着有些人的利益了。回到察举制,它对皇室、中枢好,并不代表着世家会欢迎这个政策。

    晋武帝司马炎只是想限制士人占田的规模,差点献祭了杨珧。

    贾南风总怀疑,杨珧无法坐稳中枢,齐王之死只是其一,最关键的就是杨珧动了世家的经济特权。现在卫瓘愿意做世家的反叛,冒天下之大不韪动世家的政治特权。

    贾南风赞赏他的勇气。问题是司马柬刚刚即位,没有一点点威严和功劳,真的敢动九品中正制吗?

    卫瓘知道瞒不了贾南风,就老实道:“先帝在日,老臣也曾经向先帝提议。先帝赞赏这是个好建议,最终却没有实行。先帝当时说,国家还没有一统,要团结士人。等到吴主入洛阳之后,国家又琐事烦杂,以至于没有空闲实行。”

    贾南风理解,皇帝一生都在和齐王为了皇位死磕,他根本就不敢实行这样的政策。否则,肯定所有世家会联合起来搞死他全家的。

    想当初曹魏怎么死的?司马家不就是靠向世族的让利才取得他们的默许吗?

    贾南风问卫瓘道:“我记得司空杨骏伏法后,说过,国家以稳为第一要务。如今圣人也才登基两三年,真的是实行察举制的好时机吗?”

    卫瓘道:“皇后,杨骏之乱,中外震惊,所以中枢要取稳。可眼下国家太平,上下一心,已经是最好的时机了。”

    “圣人、娘子与楚王、长沙王等兄弟齐心,这是第一样难得的事。”

    “其次是中枢有杜、刘等人,耿直为国,石、荀等人,能够服从陛下,这事在中枢不会有太大问题。”

    “再一个,如今司州、豫州都在娘子明德堂的势力范围内,他们感念恩典,必然维护君王,这是第三件难得的事。”

    “老臣让懂天时的人观看天象,他说最近两年是风调雨顺,这是第四样难得的事。”

    “如今考课制方起,有不少官员或是弃官,或是不称职被罢免,留下了不少空余的官位,这是第五样难得的事。”

    “如今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圣人和娘子若是犹豫不决。等到国家内部有裂痕,或者即使有了孝廉却没有空余官位,或是虽然有了官位,却刚实行就遇到了灾年,有人以此攻击察举制惹得上天震怒,这又该如何?”

    “娘子,要从吃不饱的饿狼口里夺食,肯定会受到他们的抵制。我们无非是选一个自己能控制的时间点展开罢了。”

    贾南风和司马柬彼此一看,都被说动了,点头道:“司空言之有理。”

    卫瓘还进一步道:“圣人,我晋朝虽然才建国几十年,却有着暮气沉沉的沉疴旧疾。假如圣人能奋力革之,尚且能够挽救。设若再过几任皇帝,如何能有力气再对抗这制度了?”

    贾南风还担心另外一点,那就是晋朝只有不到十年总体上风调雨顺的时间了。再过几年,那就不仅仅是局部灾害。那是全国地无南北东西,年年不断的到处都是旱灾、水灾、蝗灾等等。

    国家和百姓保命都艰难,什么政策都别想实行了。

    要不赶紧在这几年控制好地方,给百姓多积攒点粮食布匹,等到小冰河期测真的完全显现出威力,那不知道会有多少平民百姓因此冻死饿死。这是不得不急切去办的事。

    她看向司马柬道:“圣人,此事现在不实行的话,我认为至少四十年内无法实行了。”

    他们已经快四十的人,再过四十年,那就是儿孙辈的事情了。司马柬是个慈父,他哪里舍得把这么棘手的问题留给自己儿子头痛?

    于是他点头道:“皇考把国事托付给卫司空,既然卫司空认为可行,可以下中枢议之。”

    是的,中央的权力运作不是你辅政大臣和皇帝说好了,就可以直接下命令的。最起码,像杜预、荀勖、刘颂等大佬,你肯定要征询别人的意见,获得别人的同意,最起码,不被别人强烈反对。这样,你的政策才能推行得下去。

    卫瓘可以把刘颂他们当下属直接分派任务。皇帝不能真的为卫瓘背书到这个份上。察举制是关乎天下士人命脉的事,肯定要尽可能扩大会议,取得共识。

章节目录

大晋亡国皇后要自救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聊破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六如郡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六如郡并收藏大晋亡国皇后要自救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