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将隋朝与秦朝相比,将杨广与胡亥相较,但事实上除了他们都是难得一见的将老爹传下来的大一统王朝搞得二世而亡,以及同样残暴荒唐外,并不算相似。”】

    还没等大家从上一句而引发的感概中回神,就听见天幕做出如下结论,除了还感同身受的老百姓们,其他人纷纷议论起来。

    宋朝的读书人不屑,嚷嚷着都是残暴荒淫的无道昏君,哪有什么区别?

    皇帝们则是两极分化,杨广之后的皇帝跟主流想法一致,两个失败者罢了,何须在意他们有什么区别?而杨广之前的统治者们则是乍舌,在他们心目中秦二世那般残暴昏君已属罕见,没想到还能有与他相提并论的人物。

    秦朝这边,扶苏垂着头不敢说话,而嬴政阴沉着脸,深觉胡亥这个孽子是他一生的污点,只是让他去修长城真是便宜他了。

    【“比起杨广,胡亥更像是天性的残忍、愚蠢和安于享乐,他愿意听信赵高的谗言,残杀兄弟姐妹、残杀满朝忠臣良将,将执政权大方地赐给赵高,只想花天酒地声色犬马,他用这样地手段获得了至高之位,却只想要权力,不愿承担任何责任。”

    “而杨广则不一样,史书评价他天生聪敏,他的皇位也不像胡亥,是在一个机缘巧合并难以复制的情况下骗来的,而是他发挥极强的主观能动性,硬生生从自己嫡长兄手里抢来的。”

    “得之不易啊。”

    “所以,他为自己的年号取为‘大业’,这个年轻的皇帝是很想做一番大事业的。”

    “想来,登基那一天,杨广一定兴奋得不能自己,觉得自己一定可以成为超越尧舜的耀耀圣君吧?”

    “但很遗憾,有的人越努力越糟糕。”】

    倡导“无为而治”的刘恒看着天幕中一脸志得意满的年轻人,皱眉摇头,他一眼就能看出这小子狂妄自大的本性,要知道治大国如烹小鲜,百姓最怕的不是上位者的不作为,而是毫无底线的折腾,乱世尚在不远,他要做得应当是继续休养生息,怎么能一个劲折腾?

    “住口!住口!”晋王杨广脸色铁青,怒不可遏地取出弓箭朝天上猛射,可惜都是徒劳,他颓唐地丢下弓,又泄愤般将周围能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掀翻砸碎,他知道,父皇来抓他的人一定已经在路上了,他跑不掉了。

    他的宏伟大业,他的壮志雄心,统统都废了。

    “哼,狗屁大业。”看到隋炀帝,脾气不错的李世民也少有的爆了一句从军营里学到的粗口,他是极厌恶杨广的,应该说谁见识过隋末那等乱世,都不会对隋炀帝有好脸色,更别提他现在都还在给杨广补烂摊子。

    【“眼高手低、志大才疏、狂妄自大。”

    “这三个词,用来评价隋炀帝杨广,自认为是准确的。”

    “现在总有一些不读史料,只看洗脑的人,将杨广和秦始皇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是功在千秋的统治者。”

    “对此,感到十分可笑。”

    “秦始皇的功绩之前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赘述。只看杨广所谓的功在千秋的大运河,先不提前面有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多少个朝代的开凿奠定之基础,也不提为了修这条运河死了多少百姓,只从功能来讲,隋炀帝修的这条运河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五大水系,全长二千五百多公里,但是如此庞大的功臣,他还没死的时候,永济渠引沁水会清水一段的渠道已经严重淤塞。”

    “之后的唐朝统治者更是常常动用民力进行疏浚、修整和开凿,据统计,自隋修建大运河后的1400年间,真正能从余杭全程通航到大都、涿郡的时间总共不过几十年,80%以上河段能够贯通的时间也不过两三百年,其余时间都是在若干地段靠水陆联运辗转而行。”

    “后面更是被元朝重新改建的京杭大运河所取代,如今在船运上仍发挥作用的,就是京杭大运河。”】

    郭守敬目不转睛地盯着天幕上放出来的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流线对比图,手下飞快用笔抄录,嘴里念念有词:“原来是这样,可以取这条线……”

    【“大运河在修建中死伤无数罢了,工程完成后为了验收,官员在在上游放下测量运河深浅的木鹅,顺水漂下。木鹅下有一丈二尺长的铁脚。若木鹅停住,就说挖得不够深。其中一段运河,木鹅停了一百多次,杨广竟然下令将负责开挖这段运河的官吏和民工五万人,捆绑起来,就地活埋。”

    “我知道,这条仅仅六年就修建完的大运河,在后面的几百年成为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绝不能说没有意义,但当看到百姓为此付出怎样惨痛代价时,我实在无法去夸赞这是属于隋炀帝的功绩。”

    “望周知,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宏伟奇观,它们的功臣是劳动人民,它们的归属也只是劳动人民。”】

    隋末百姓想到自己被强征去服徭役而再也没回来的亲朋好友,顿时痛哭出声。

    有正是被征去开凿运河的百姓亲属,听到自己亲人好不容易服完役后,又被皇帝活埋后,莫大的恨意让她们战胜了对皇权的恐惧,指着天幕上的皇帝大骂:“畜生!畜生不如的狗东西!……”

    隋文帝时期的百姓看着天幕瑟瑟发抖,又不敢置信地互相追问:“这说的是俺们皇帝老爷的儿子吗?”

    而杨坚一口气差点没提上来,他转头难以相信地问妻子:“天幕说几年?我没听错吧?六年他就把大运河开通完了?这可是二千五百多公里啊……”要知道,他在登基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开通运河的想法了,为了解决长安的粮食供应问题,开皇四年,他曾下令从大兴城到潼关开凿一条运河,命名为广通渠,引入渭水,以此解决关中粮食运输问题,可开凿运河成本实在是太大了,考虑到民生国力,他也不敢再继续下去。

    可他一死,这个败家子竟然如此消耗国力,还活埋五万多百姓,这可都是长成的丁口啊!大隋有多少人口够他这么消耗的?

    独孤皇后也气得脸色青白,张张嘴竟一时说不出话来。

    “杨广呢?杨广这个小畜生怎么还没带上来!”看妻子气成这样,杨坚也不跟她说话了,只对着身边人大吼,气还是得出在罪魁祸首身上。

    【“至于说隋炀帝开创了科举,据史料来看,这点也是有所争议的。”

    “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人才的制度,有长达千年的历史,主流观点认为隋朝开创,唐朝确立并完善,直到宋朝得到真正发展,明清时期完善并达到顶峰。”】

    此话一出,隋唐之前的统治者纷纷聚精会神看着天幕。

    【“但科举制的本质和主要特点,事实上是允许士子‘投牒自进’,也就是说他可以自行投牒参加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而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

    “但根据历史学家考证,隋炀帝虽然始建进士科,但仍是让五品以上的官员推荐人才,并没有允许平民士子‘投牒自进’,本质上仍跟汉朝的察举制一致。”

    “科举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能让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凭才华参政,但这个制度的真正完善却是源于数个朝代。唐朝允许士子‘投牒自进’,但试卷不糊名,选拔结果仍旧被世家大族所左右。直到唐末来了个屡试不第的猛人一发狠把世族公卿屠了个爽,大大削弱他们的力量后,宋朝得以进行弥封、誊录、殿试的改革,让中下层的寒门,终于开始有了出头的机会。这个时期形式已经算是完善,但考试内容的不合理却逐渐展现。”

    “这个制度最鼎盛的明清时期,已经成为了名目繁多、等级层次森严的庞大体系,通过了哪一层考试,称为什么称呼,得到什么福利,一层又一层,直到通过殿试,迈入官僚阶级。”

    “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描绘科举中进士的盛况。”】

    嬴政抬笔先在纸上写下“科举”二字,然后又在上方写下“察举制”,随后又在科举之后写下“投牒自进”“弥封”“誊录”“殿试”等字眼,听到最后的诗,轻轻笑了,抬头看向一脸欣喜的大儿子,道:“扶苏,你怎么看?”

    “陛下,这科举制度,当真是最公平的选拔人才制度,若大秦也能实行这样的制度,岂非朝无野贤,如此何愁大秦不安?”扶苏一脸激动地说。

    听到“公平”二字,嬴政唇边露出一丝讥讽之色,但他并未就此说什么,只是淡淡提醒忘乎所以的傻儿子:“你办科举考试,可想过会有多少士子能来投牒自进?”

    被提醒的扶苏脸上笑容一僵,仔细想想就有些泄气,确实,天下识字的寒门、黔首能有多少,父皇之前放大规模下“求贤令”,可以说已经把现如今能笼络来的士子都笼来了。总而言之,目前的大秦还没有科举制的温床,当然,这也是他并不知道天幕在他们看不到的地方做了什么。

    嬴政说完也不再理丧气的儿子,反而拿起案上的纸,心道科举制能实行,跟这东西定有莫大关系,他得继续鞭策匠人制作出成本更低的纸张才行。

    跟秦朝国情更相似的汉朝反应就不赘述了,只看这边唐朝。

    世族公卿们顾不得咒骂那个在他们心中该千刀万剐的罪人,纷纷凝神开始研究后世改革的科举制,当然,主要是研究对他们有没有威胁。

    皇宫中的李世民亦全神贯注地听天幕讲述,时不时还在纸上记下些什么,听到宋朝的弥封、誊录改革,他顿了顿,这当然是个好方法,但唐朝的皇帝和官员都想不到吗?只是做不到而已。

    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绣灰。

    李世民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苦笑,他当然不喜欢这个可能灭亡了大唐的反贼,可对这个人对世家的所作所为,作为一个统治者,他却心情复杂。当然,他看了眼两步外的大舅子,这话他可不会对任何人说出来。

    “糊名誊录。”武则天无声地念出这四个字,心里感到很遗憾,这块蛋糕实在太大了,现在还不是动的时候,虽然她早就下手了,可力量还不够啊。

    已经叫好太医守在身边的赵匡胤,好不容易看到天幕正面描述了宋朝,没想到下一句就是“但考试内容的不合理却逐渐展现……”,顿时忍不住开口道:“到底是什么不合理,你倒是说呀!”

    ……

章节目录

给古人盘点名留青史的女性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聊破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华桃夭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华桃夭并收藏给古人盘点名留青史的女性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