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夜,皇夫满头青丝白了大半,远望灰蓬蓬一片,枯草一般。失女之痛刮肤削骨,那惨烈的死相使他不住呕血,一夕之间形如枯槁。

    武皇要好些,几碗药下去强行提气,勉强撑得住精神,料理太女后事,追查案件。只是原本雍容的人像是被抽了精魂,同平日一样的脸,却没有从前半点精气神,整个人从内里垮掉了。

    风临更不必说,像个木偶,你问我答,多的反应半点也没有。她身上的伤也不轻,光是刀伤大大小小便有十几处,可御医上药时没叫一声疼,眼也不眨一下,看得人直发怵。

    栖梧宫中现下只有风依云同文雁强撑着管事,可二人也伤心太过,心力交瘁,一时招架不住,唤了子徽仪和平康帮忙。

    子徽仪昨夜没法去东宫,不知情形,只能在栖梧宫门口焦急等候。可虽不知情况,但他见了风临落魄模样,便能明白情况,无须再赘言。

    看着平日里待他和善的皇夫此刻卧床呕血,看着交好的风依云背着人偷偷抹泪,看着自己的殿下一日日呆在床上沉默,子徽仪心痛如摧,不知该如何帮忙,更不知该如何劝解,只能尽全力帮忙理事,日夜忙碌。

    似乎这样忙起来,可以让他心里的无力感削减一些。

    送药时,子徽仪也会尝试和风临说几句话,可风临都不怎么回应,只偶尔会惨笑一下。

    一次子徽仪来送药时,试探着和风临交流:“殿下,喝药吧?喝了药,伤才好的快些啊。”

    风临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呆滞地看着头顶,说:“伤好了又能怎样……我这样的人,好了又能做什么……什么也做不了……算了……我就这样吧……”

    子徽仪端着药叹了口气,默默地别过头去,在心中斟酌话语。

    门外听了许久的风依云终于忍不住,抬脚冲进屋内,一把将风临从床上拽起,吼道:“你颓丧够了没有?!”

    “你做什么!”子徽仪飞快放下药,抓住他的手臂阻拦。

    风依云瞪着哭肿的双眼看他,吼道:“别拦我!再这样惯着她,她就废了!你让我说!”

    恰此时平康不知从何处钻出来,一把拽过了子徽仪,退后几步。

    风依云回瞪风临,攥着她的衣领问她:“你是不是想死?想死的话就说一声!别做出这幅样子折磨我们!”

    风临额前的碎发杂乱地散下来,挡在眼前,她双目无神地注视风依云,低语道:“对不起……”

    “别说对不起!我不需要这句话!”风依云攥着她,两手颤抖,愤怒的双眼掩不住哭过的红肿,只轻轻一眨,眼泪便大颗大颗落下。

    “你这些天,有没有去看过父亲……父亲他拦着,不许我们和你说,可你早该发现了,父亲他这几天一直在吐血!!”

    风临一怔,瞳孔陡然缩小,猛地抓住他的手道:“你说什么?”

    风依云哭道:“父亲他在吐血啊!他心痛到吐血啊!!为了长姐,为了你!你全然不知!”

    那带着哭腔的话如惊雷劈入脑中,风临只觉手脚发冷,瞬间红了眼,挣扎着去推弟弟攥着的手,道:“我要去看父亲……”

    “你就这样去看吗?那你不如不去!你这幅样子……你这幅样子去了只会让他更难受!你自打回来就这样瘫在床上,摆出这幅行尸走肉的样子……你当我们看不出,你在求死吗?!”

    风依云哭着攥紧她的衣领,把这些日子的悲愤统统化为质问,尽数喊了出来。

    子徽仪低下了头,眼眶微红。一旁的平康也皱着眉,阴沉着脸。

    风依云满脸是泪望着她,哀声凄问:“你怎么这么狠心?你是拿自弃在惩罚自己么?

    你不痛快,一了百了……那我呢?父亲呢?母皇呢?徽仪呢?寒江呢?白苏呢?平康呢?你的朋友们呢?……全都不顾了么?!”

    风临泪涌上来,她双唇颤抖着辩解:“不……我没……”

    风依云慢慢松开了手,哭着说:“我们也是你的家人,你怎么可以这样……姐,你怎么可以这样……”

    一股锥心之痛袭入心脏,风临泪一股脑涌下,她僵硬地扭头,看了看子徽仪,看了看平康,看了看躲在门外哭泣的寒江……

    她何其荒唐!

    风临突然抓起一旁的药,直接一饮而尽,呛得直咳嗽。她边擦嘴角边说话,眼泪如决堤之水,噼里啪啦砸入药盏中,“我错了,我错了!我……我不该这样没出息……我不该,我不该这样自顾自地任性……别怪我,对不起……

    可我没有想抛下你们,我只是、我只是……”

    哽咽了一声,她再也忍不住,伸手捂住脸,嚎啕大哭道:“我只是觉得……如果活下来的是长姐就好了!”

    子徽仪箭步冲上前,一把抓住风临的手,逼她看着自己,说:“殿下!您能回来,我日日感谢上苍,若命运要我做抉择,我愿拿我的一切换您的平安。

    对我而言您是这世间的至宝,任何事物都不可相比。

    那样自弃的话,您再也不要说了!”

    风依云亦在一旁哭道:“别这样想……真的……姐,能回来就好……别这样想……”

    风临情绪彻底失控,她再难抑制悲痛,一头埋进子徽仪怀中,紧紧抓着他的衣襟嚎啕大哭。

    门外,有几人静静听着,泪如雨下。

    -

    待几人走后,风临坐在床上,破天荒唤人准备梳洗。看着殿里忙碌的寒江和白苏,她冷不防开口,说了回京后第一句主动的话:“这次没带你们三个去,真是万幸。”

    寒江默默流泪,背过了身去擦眼泪。白苏仰头忍泪,努力冲小殿下笑了一下。风临看了下四周,问:“宝葫呢?”

    室中沉默,白苏扭过头,又开始啜泣,许久后寒江开口:“您离京没几日,宝葫姐姐就病死了。”

    风临默默地低下头,很久没有说话。

    夜里,风临梳洗完毕,由平康搀扶,蹒跚着去了正殿,进内殿时,皇夫正坐在榻上,拿着丝帕捂嘴,不住地咳嗽。他见了风临来有些惊愕,连忙将帕子藏在身后。

    风临走上前,伸手去摸皇夫半白的枯发,一根根发如枯草般剌着她的指尖,令她心痛如摧。而后她抬手擦了擦眼泪,又伸手去拿藏在他身后的丝帕。

    白色的丝帕在自己的手掌中展开,露出了点点血迹。风临低着头,几滴泪落在血上,晕染出两三朵花。

    皇夫抬手为她拭泪。

    风临哭的更凶,抽噎道:“对不起……”

    皇夫轻轻用指尖拂去她的泪珠,哑声道:“回来就好。”

    昏暗的灯火中,风临跪伏在他榻前,哭得声嘶力竭。

    -

    余下三月,风临父女二人一步也没踏出栖梧宫过。

    武皇曾来看过风临。彼时风临蜷缩在床榻之上,正为伤口的疼痛而冒汗。见着武皇来,她挣扎着想从床上爬起,却被武皇摇头阻止。

    十几日不见,武皇憔悴得叫人认不出。

    她眼下乌青极为明显,面色阴灰,没有化妆,只简单挽了几根银簪。细细看,似乎鬓边多了几根白发。

    宫人为她搬了个凳子,她就坐在了风临榻前,也不说话,只用疲惫的眼神看着风临的伤口。

    风临心中愧疚难当,哑嗓唤了声:“母皇……”

    武皇微微皱起眉,重重叹了口气。

    风临坐起,垂着脑袋说:“母皇,对不起……”

    武皇深吸了一口气,良久才说:“这不是你的错。”

    母女二人一阵沉默。

    没多久御医入殿,见武皇在赶忙行礼。武皇有些疲惫地抬手示意起身,询问:“她的伤如何?”

    “回陛下的话,定安王殿下身上共二十七处刀伤,八处箭伤。刀伤除左腿两处有些深外,都还不算险。殿下右肩有两箭射的极深,幸而有软甲相护,未成贯穿之伤。骨伤仅有肋骨,未断四肢。殿下吉人天相,所受之伤皆未损及重要心脉,于性命无忧。”

    武皇点了点头,疲惫道:“用最好的药,不要在意花费。”

    “是,陛下。”

    御医回完话后,上前为风临换药。

    见着那一道道伤口,武皇叹了口气,沉声问:“疼么?”

    风临犹豫了片刻,摇了摇头。

    沉默了一会儿,武皇道:“这几日没来看你,不要怪朕。朕……实在没有力气了。”

    风临眼涌上泪,道:“孩儿知道。”

    武皇抬手召了个人进来,道:“这个是凤翔,你一会儿把那天遭遇的事同她讲一遍,仔仔细细地讲……”

    “是。”风临低下头,努力忍住眼泪。见武皇垂着眼要往外走,她出声喊住了武皇:“母皇……”

    “嗯?”

    “您会为长姐报仇的,是吧……”

    武皇深深看了她一眼,回过了头,“嗯。”

    随着话音散尽,武皇的身影已消失在殿中。

    风临垂下了头,心中有股说不出的滋味。她抬起手擦了擦眼眶里的泪,看向面前的凤翔,“大人请问吧……”

    -

    抓人,杀人。

    着锦佩牌的侍卫频频出现在大街上,抬手一挥,便是一户的哭嚎。无数人连家带族的被押入刑牢,蜷缩在昏暗的牢房中,祈求上天慈悲。

    几月来,朝堂之上发生不少变故。裴尚书突然告病,恳请离京归乡,挂个闲职,并辞谢其女官职;魏太傅重病,亦上书恳请辞任归乡,并告知武皇,其族中与缙王风恪定有婚约的公子魏氏突然暴毙。

    吴城孔俞、孔心、王钥携三万精甲骑兵叛逃至南境,受南域陈国封异姓王,据三镇为营。

    王勤及两千余骑兵失踪。

    武皇闻言怒火攻心,勒令谢将军领兵去往吴城飞骑大营,将营中余兵就地卸甲看押,等候发落。

    至于潜逃人员亲族,就地诛杀。

    惶惶地过了三个月,祭礼完备,陵墓妥当,先太女风继的丧礼也终于来了。

    漫长的三个月,对于风临来说只是一瞬。这些日子她浑浑噩噩,迷茫地往来于父亲与自己的宫殿,都不知怎么过的。

    蜷缩在床上,似乎不过眨了下眼,还未休息好便被人叫起,去送长姐最后一程。

    什么叫最后一程……怎么就最后一程了……

    风临看着递来的孝服,那惨白的麻布刺痛了她的眼,她不得不别过头去。

    换好孝服,踏出宫门,皇夫与风依云早已在阶下等候。寒风微微吹起皇夫灰白的发,落在风临眼中,像下了一场雪。

    三人无话,亦不知说什么。此时一切的安慰都是无用的,说了平添伤悲,不如沉默。

    几个月来,三人第一次踏出栖梧宫。看着满天的白孝在阴沉的天空中不断飞舞,似乎在不断提醒他们失去了什么。

    皇夫坐在凤辇,呕出一大口血。

    一踏入东宫,满目的白。哀声与僧侣颂经之声交织在一起,奏出一道摧心断肠的哀曲。

    风依云搀扶着皇夫,四下一看,心中生疑,问风临:“怎么觉着这儿的生面孔多了好些?”

    风临抬眼去看,发现果然如此,连曾经的内官青松都不在,前来接引的是梁少监。

    风临疑惑,哑声问:“怎么是你……青松呢?”

    梁少监道:“东宫中人大半殉主了,青松也是。”

    风临默然。

    梁少监对几人恭敬行礼,复而将他们引至停灵之殿。

    一路上不少属官朝臣对他们劝慰,但皇夫与风临此时心力交瘁,实在无力应付,都由跟随的子徽仪和文雁平康等人一一应回。

    殿外,白漫漫一片,似是降了一场大雪,淋得宫宇游廊、宫仆百官皆是凄惨惨的白。

    殿门上原有的匾早已取下,换了黑匾,以祭花白绸缀起,上用白漆点了四个字:凤归灵霄。

    风临见了这四个字,登时跌在殿门处,再使不出一点力气。

    皇夫由人搀扶着入殿,手中新帕已染了血,他喘息许久,才开口对两个孩子说:“她无子女,就由你们替守吧。”

    风临泪随音下,痛不堪言。

    殿中经声回荡,哀乐四鸣,哭声共悼言并起,震得风临脑中一片空白。她呆呆地跪在殿中,目光盯着姐姐的灵位,无声流泪。至于往来谁来祭奠,她全不知。

    若非有子徽仪时时照应,她连饮食也不思量,人垮得要更快。

    前来吊唁的人里,魏太傅病体支离,抱柱嚎啕不止,几度昏在灵殿;子丞相满目萧索,泪眼婆娑地和武皇说起儿子,跪乞皇恩。待武皇点头,她又去看望哥哥,见皇夫憔悴不堪,拿过他染血的帕子,更是哽咽难言。

    裴怀南本在京外,听闻噩耗连夜赶回京中,直奔东宫。见好友果真离去,她备受打击,跪在殿中痛哭捶地,几度失态,最终被其母拖走。

    闻人言卿三日后才到,满身风尘,一见便知是遇了袭。她左胳膊似受了大伤,用布吊在胸前,很是颓丧。闻人言卿本就病容恹恹,见了白孝,更是面无人色,通张脸都是白的,只有眼圈有点红色。

    她踉跄着摔到灵前,泪一滴一滴砸在宫砖上,呢喃:“怎么会……殿下……那日您同我畅谈宏图,彼时音容笑意,犹在眼前,不想竟成了最后一面……”

    她说话间哭不能抑,悲痛太甚,以致数次干呕。不得不被御医扶到偏殿救治。

    不久,慕归雨也来了。

    单论面色,慕归雨没比闻人言卿好哪里去。她心思深沉,却真心视风继为挚主、视为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亲友。她早早便已起誓要辅佐风继登临大宝,一展宏图。她们还年轻,她们本还有无限的可能。

    她怎么也想不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尽管慕归雨先前还压制着别人,但消息一到,她便被轻易击垮了。尸身一入京,她当夜便高烧卧床,难以行走,直至现在她的脸颊还散着诡异的病红。

    但她宁可叫人搀也要搀过来。她一定要见风继最后一面。

    来到灵前,看着灵位上那干巴巴的文字,慕归雨怎么也无法将它同记忆中那个温暖的女子联系在一起。

    她一向圆滑善言,在今日这样的场合,论理就算装也要装出一副哀嚎模样。可她哭不出来,此刻她丧失了一切伪装的力气,也不想再装,没有意义了。所以她只驻立灵前,沉默着凝望。

    走前,慕归雨注意到了跪坐不言的风临,本来虚弱无力的她不知哪里生出一股力气,猛地推开了搀扶的人,摇晃着来到风临面前,俯身半跪,伸出手抓住风临的手腕,吐出了一句话:

    “你不恨吗?”

    风临猛然回神,瞪大了眼看她,手腕传来滚烫的温度,灼得风临发疼。

    她道:“慕大人,你病了。回去休息吧……”

    慕归雨却毫无去意,反而将手攥得更紧,直直看着风临,又问了一遍:“你不恨吗?”

    “霁空!你烧糊涂了!”子敏文见状赶忙跑来,将她强行架起,往殿外扶。

    慕归雨虚弱无力,由着人扶着向外走,可脸始终执拗地对着风临,一双烧红的眼睛直直盯着风临,直到出殿那刻,也不曾移开目光。

    风临知道,她在等自己的回答。

    你不恨么?

    昏暗的殿中,风临的面色难辨清。素服下的双手悄悄攥拳,几滴红血顺着指缝滴落。

    及至夜,道士复兴颂法,众皆退至殿外等候。

    其间期间有朝臣书挽联祭文,以托哀思,风临默默站在不远处,用已红肿的眼睛看着。

    李思悟随家人来祭悼,因着外祖母的叮嘱,白日里没有上前与风临多交谈,只是她心中不知为何不痛快,磨磨蹭蹭地不肯走。

    眼下见着风临瘦小的一个,穿着一身白孝,孤零零站在寒风里,李思悟的心不知被什么揪起来,也不管母亲的眼神,抬步就走过去,将自己身上的披风解下给她披上,道:“殿下怎穿这样单薄?前两日才下了雪,正是冷的时候呢。”

    “思悟……”风临愣愣转头,看了她片刻才开口,“许久未见了……”

    李思悟鼻子一酸,低下了头,道:“我知殿下心知难过,可殿下还是要保重身体……”

    “嗯……”风临应了一声,目光又飘忽到远方。

    子敏文自前殿走来,对着风临行了一礼,道:“殿下,陛下方才到了明文殿,正看众人的祭文,几位皇女都在,您要不要也去一趟?”

    见风临久不说话,一旁的风依云便道:“走吧,去看看。”

    风临道:“灵殿怎么办?”

    风依云道:“灵殿有我守着,你不必担心。再说不过是母皇来了,你去问个安,也不费多少时候,快去快回就是了。”

    风临点点头,道:“好。”

    说罢她便同着李思悟、平康几人一道去了明文殿。

    明文殿中摆满了祭礼,明明晃晃。无数学士朝臣在此,不少都写了挽联祭文,文采飞扬,着实不俗。武皇一圈看下来,却着意夸了闻人言卿的那篇。

    可得了天子夸奖,闻人言卿也没什么喜意,只跪在一旁默默流泪,意志极为消沉,还是她的母亲、外祖代为谢恩告罪。

    武皇心知她是伤心太过,并无怪罪之意,只叹了口气,叫她们起来了。

    风临就是这个时候入殿的。说巧也不算巧。

    见了她来,武皇没说话,只略点了点头。倒是一旁的风恪同风和迎了上去,对她多加安慰。

    风临道了谢,风恪便走了,随武皇身后看文章。

    是小小的风和将她扶到了后座,还轻声安慰道:“妹妹知道皇姐难受,皇姐与皇长姐一道长大,情谊深厚,总是要大大伤心一场的,妹妹便不说节哀这样的话了。只是皇姐伤心,却也要顾惜身子,这几月下来,照理说皇姐身子应该好些了,可看着却一日瘦过一日,这怎么好?饭总是要好好吃的,不然皇长姐见了,也会担心的。”

    说到此处,风和不禁难过,摇头叹起气来。

    风临道:“多谢你关心,难为你这样小,还来开解我。”

    风和摇摇头道:“叔叔常说要以己度人,遇到这样的事,谁能不伤心呢?”

    说罢她看了看旁人,又对风临说:“皇姐若实在憋得难受,不如去拿笔写一写,也算发泄了。方才那闻人家的小姐在后头偏殿里哭得背过气,还是她外祖给拉到这来大写一通,反而缓过了好些。皇姐何不也写写?”

    风临摇头道:“我……便算了。眼下一个字也想不起来,忘了……全忘了……不去现眼了……”

    李思悟心觉那四皇女说的有理,这样下去人是经不住的,憋也憋坏了,总要找点事纾解一下,因而也劝道:“殿下去写,为的是自己的心,难道是去考状元的么?只说说心里话便是了。再者,殿下与先太女姐妹一场,难道还不写点东西送送么?只烧过去,令先太女看一看,也是一个念想啊。”

    她最后几句话很触动风临,风临不禁眼眶微湿,起身道:“你说的有理,我竟浑忘了。长姐待我这样好,我竟一个字也没为她写,实在该打……”

    说着她同人走至桌前,宫人立刻备上笔墨纸砚。

    风临驻立桌前,提笔沾墨,还未落笔,泪便先滴下。

    笔尖沾泪,游走于白纸之上,写道:

    “骤丧君,无有实感,虽刀痕在身,今仍惚慌。以为噩梦一场,常祈寤,盼推门去望,君犹在。

    然天终不垂怜,令芳月永去,追无可追,空余冷泪。

    痛不能已,悲弗能止。

    提笔思悼,君音容隐现,临纸而泣,不知如何诉悲。

    我身所长皆君所授,我之所有皆君所赐,除身体发肤,我有几何弗与君连?

    唯以泪一捧,血一杯,祭我归天之月,悼国永失春华。

    呜呼!我之所悲如何诉笔,有痕之墨岂能达意?书至此处,混沌无绪,往昔之所学无踪、词赋无记,仰天而泣,思及君,胸内唯有三字。

    痛!痛!痛!”

    三个痛字写完,风临捂着胸口流泪,已不能直身。身边几人连忙去扶她,忙叫人搬椅来。

    风临坐到椅上,泪如泉涌,脸因疼痛而变得煞白,其右手紧紧攥着衣襟,左手缓缓抬起,指着桌上方才写完的文,对殿中人道:“去……去把它烧了……”

    子敏文赶忙上前拿起想递给殿外人焚烧,走时低眼一瞄,却迟疑了。

    李思悟着急,赶忙上前去问,看了眼那文,也犹豫了起来。

    二人迟疑原因无他,这文平平,只是这字实在太好。两人都是文人,哪忍心这样的好字白白烧了?

    故而眼神一对,子敏文将文递给了李思悟,由她去殿外默默给收了起来,好好存放着,待日后再拿出来给人赏看。

    殿中,武皇原本想走,但听见风临隐忍的哭声,她到底还是不忍,折回去走到风临面前,低声道:“若不舒服,便回宫去吧。”

    风临抬头去望,眼前的母皇背对灯火,面容完全隐在暗影之中,看不清。她心里痛得厉害,痛苦道:“母皇,我,我不想回宫。长姐她没孩子,我走了,谁给她守灵殿呢?”

    没有说话,没有回应,一阵沉默后,武皇挥袖而去。

    一旁的李思悟吓得大气不敢出,她不明白陛下为何突然散出凛冽的气场,只好用宽慰的眼神去看风临。所幸风临泪眼朦胧,并没有察觉。

    稍歇了两刻,风临决意回去继续守灵,李思悟拗不过,便同人一道送她。路上风临似是想起什么,问:“思悟,这几日我好像未见过宁歆,或许是她来了我不知道,你有见到她么?”

    李思悟抿唇许久,道:“我来时没见到。”

    “是么……”

    到了灵殿阶下,李思悟见她好转便告退了,走时一步三回头,欲言又止。但在母亲催促的目光之中,她还是什么也没说。

    风临此时心力交瘁,自然也没有注意到她神色的异样,由人扶着上了台阶。

    一进殿,她便见着子徽仪和寒江来了,正和风依云一道跪在殿中守着。风临赶忙上前,问:“父亲如何?”

    子徽仪道:“殿下稍宽心,御医已经给开了新方,皇夫殿下喝了药下去,呕血已止住了。”

    “太好了……”风临稍稍松了口气,抬头感激地望着他,道,“这些时日多亏由你来回照应,不然……我真不知怎么谢你才好。”

    子徽仪忙道:“自我入栖梧宫来,几位殿下对我都颇为照顾,而今有用到我的时候,我自当尽心尽力,殿下万万不要说谢这个字。”

    风依云在一旁叹气,与寒江对视一眼,心中都不是滋味。

    子徽仪说完,小心地从怀中掏出一份纸包好的点心,用手指轻轻一触,道:“还是温热的,刚好。殿下,您今天没吃什么东西,眼下又要熬大夜,支撑不住的。我知你没胃口,所以来前捡了刚出炉小酥饼,是枣泥馅的,也不腻,你多少吃两块吧?”

    听着他温润如玉的嗓音,风临眼中酸涩,心里更是难受。

    此时夜深寂寥,殿中无什么杂人,她不再顾什么,伸手拉住子徽仪的衣袖,如攥着救命稻草一般,慢慢走到他身前,将额头抵在他肩上,道:“谢谢……”

    子徽仪被她突来的举动惊到了,一时间不敢乱动,由着她靠着自己,也不敢乱说话,怕又惹她伤心。

    风临攥着他的衣袖,眼泪一层层浸入衣衫之中,不过几息,子徽仪便感受到肩头的凉意,一时间心中软成棉花,随着她无声的哭泣,泛起丝丝疼意。

    他心疼她,却不知该如何做。

    抬起手想摸摸她的头发,又怕惊了她,手悬在空中,无措地站在那,也红了眼眶。

    许久,风临才抬起头,松开他的衣袖,道:“给我吃几块吧,我有点饿了。”

    子徽仪看着她满是泪痕的面容,轻声道:“好。”

    -

    停灵之日渐过,到了发引之时。

    浩荡的仪队携着望不到头的祭品往皇陵行去,摧心的哀乐从皇城一路奏到皇陵。沿街两侧,无数披白的官民跪于路旁,为这位早逝的太女痛哭。

    一路上,风临抱着长姐的灵位,心被哭声震得发疼。

    武皇老了许多,很是憔悴,但时不时也往皇夫处看去,心里担忧。皇夫这几日的呕血之象不是玩笑,经不起大悲大痛,她本不想皇夫来。但皇夫执意要来,她也拗不过,只好允了。

    及至皇陵,大行告祭,一应流程结束后,便应将风继与子明鸿的棺置入陵中了。

    见着姐姐的棺木被抬起,渐渐远去。风临的耳边忽然响起了风继的声音,往昔种种如画影一一浮现。

    临儿,瞧我给你带什么来了。

    眼瞅着又要长一岁了,还这样爱撒娇。

    只想吃的,不想姐姐吗?

    我希望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有所作为,为国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只是变成一个纨绔……

    不会再有五年前的事了,姐姐同你保证。

    你想做什么尽管去做,不要怕,万事有长姐在。

    因我希望你日后能成为武朝的栋梁,文可定乾坤,武能安天下,故取此二字。

    取字定安,是我对你的期许。

    这把剑便叫君子冠吧。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取这三字,盼你日后常正言行,常省常思。

    临儿,姐姐盼你日后做一位真正的君子。

    临儿……

    温柔的话音渐渐消散在耳畔,沉默一路的风临突然呜咽,不顾一切地扑上前去,伸出两只手去抓那遥远的棺木,崩溃大喊:“不…… 不!”

    刘育昌急忙道:“快拦住她!”

    风临不管不顾,拼命地向那冰冷的棺跑,伸手去够那个背影,哭喊:“回来!别走!!!”

    立有四五人上前拉住她,可风临没有停意,她紧盯那原来越远的身影,声嘶力竭道:

    “别走——是我错了!是我错了!!别走!别把她送走!姐姐——你别走——别丢下我!!别不管我!!!姐——!!!”

    挣扎间,风临摔倒在地,她抬起头看着渐渐消失于视野的棺木,巨大的绝望啃咬着她的心脏,令她真正意识到,她再也见不到那个人了。

    再也听不到那个人的声音,再也不能感受那个人的体温,再也看不到那张笑脸。

    自己彻底失去了她。

    无法转圜,无法补救,彻彻底底地失去了她。

    众目睽睽之下,风临抓着孝服,发出了崩溃的哭嚎。

    这撕心裂肺的哭声实在太过悲伤,四下都默默别过了头,不忍卒听。

    皇陵前,武皇背对众人,听着这凄惨的哭声,头痛欲裂。

    -

    时年史官记:

    宣文十六年,懿明皇太女薨于巡。

    帝痛甚,立不能朝。皇夫呕血,发一夜白。

    帝着命礼部予在京百官人布一匹,令自制服,服素百日。凡在京官,自得诏起具丧服入皇城,行奉慰礼。

    武五品上,文四品上命夫于得诏后三日着素入明辉殿入临。令通身着孝,不得饰胭脂首饰。

    外官服制与京官同,闻讣日于公厅素服,外命夫与在京命夫同,皆七日而除。

    军民男女素服三日。禁屠宰四十九日。停音乐祭祀百日。嫁娶,官停百日,军民一月。

    设醮于了悟寺、凌霄宫,各十日。

    以牲醴祭陵。遣官告诸神。

    至灵前,众皆感怀先太女之仁德,哭不能止。东宫哀声漫天,闻者无不动容。

    太傅魏文自闻讣重病,以仆抬至东宫,哭悼贤德,几度昏厥。

    丞相子毓秀携女至灵,哭不能起,兼骤丧子,一时涕泪横流。帝感念其子贞烈,追其子为太女夫,以正夫礼共懿明太女合葬。丞相携女谢恩,面无喜。

    懿明太女之亲随半战死,又半自绝殉主。其亲军将领宁韺愧不能已,发引日于牢中自绝。

    懿明太女有二友,与之甚亲厚,自闻噩耗,立病。哀致心疾,以致人搀扶而来,跪不能起。

    缙王恪、定安王临、皇女和、离,皇子德宜、依云具哀容。

    定安王尤悲甚,痛若剜心,哭惊明宇,闻者断肠。

    众哀不假,足显懿明素日之德。

    懿明太女风继,三岁封泰王,及笄主东宫,自承宝,勤勉恭顺,宵衣旰食,顺理朝政,仁加黎元,群臣称颂,四海盛誉,宸宫垂爱。一朝骤丧于巡,年方满二十。实天不佑,举国痛哀。

    帝追其生德贤名,谥懿明,厚葬于文孝陵。令一岁九大祭,一素祭。

章节目录

太女纪  (女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聊破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月下卖刀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月下卖刀郎并收藏太女纪  (女尊)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