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骊山来说黄河的治理至关重要,因火车要从潼关一路通往洛阳,潼关北面的黄河能否安稳很重要。</P>

    以至于铁路铺设的前提,是还要在路面上建设一条高耸的路基。</P>

    当年骊山买下了潼关的一处河滩,这处河滩长久地曝露在外,俨然成了一条新路,取代了潼关的关城道路。</P>

    这处河滩成了长安各县货物的集散地,也是货物发往中原各地的重要集散地。</P>

    如今已有不少贩夫来往中原各地与潼关之间,以此运送贩卖货物为生。</P>

    骊山在此地修建的车站还未完工,这里已成了许多商贩为生的场所,他们在这里进货五钱的肥皂,卖到辽东乃至江南这些较远的地方,肥皂的价格便可以卖到三十钱乃至四十钱。</P>

    因潼关的建设便利,他们不用远道再去骊山,而是在潼关就能完成这些交易,并且将货物运输出去。</P>

    等潼关的车站建设完成了,这里一定会更加地繁华。</P>

    铁路的铺设自贞观十六年启动,从起步开始就没有停下来过,一直建设至今。</P>

    铁路的路基高有三尺,施工难度很高,为了规避种种风险因素,三尺高是承重的极限,也是铁路路基的极限。</P>

    阎立本策马而行,听着身边工匠的禀报,一边还让人写着记录。</P>

    现在骊山的骨干也有钢笔使用,以现在骊山的工艺水平,造一支钢笔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P>

    而且都是骊山县侯亲手锻造的,就算是放在骊山,钢笔也是极为稀缺的。</P>

    阎立本注意到了,站在黄河边的裴炎。</P>

    其实裴炎是个做事很专心的孩子,阎立本本想收他做弟子,可孩子是太府寺少卿,这样的孩子注定不能和骊山走在同一条路上。</P>

    正乾二年的一月,大唐的第一个钱行开张了,主管钱粮赋税,由户部侍郎狄知逊兼领,由御史台监察。</P>

    因为还在休沐,朝中绝大多数官吏也没有来上朝。</P>

    李承乾只是召见了内阁的几位成员,岑文本,褚遂良,许敬宗,马周,段瓒。</P>

    几人开始商议钱行的事宜。</P>

    “既然钱行已开设,朕以为可以让关中乡民皆把银钱放入钱行。”</P>

    许敬宗行礼道:“或许骊山会同意这么做,但关中各县不见得会答应。”</P>

    李承乾颔首道:“是吗?”</P>

    褚遂良行礼道:“陛下,若骊山开了这个头固然是好,只是骊山向来善于商贾之事,恐会有人议论,会成为骊山敛财的场所,加之狄知逊多年为骊山县侯经营河西走廊。”</P>

    许敬宗道:“这话未免太过了,钱行本就有御史台监管,你处处猜忌骊山是何意思,当年狄知逊经营河西走廊可不只是给骊山做事,那是朝中的任命。”</P>

    马周受不了这两人的争锋相对,将话题拉回来,“陛下,未免有些操之过急了。”</P>

    李承乾黑着脸道:“按照当初制定内阁的缘由,不如投票,诸位若觉得钱行储蓄计划可行,举手便是。”</P>

    太极殿内静悄悄,这一次五位内阁成员没有人举手。</P>

    李承乾坐在皇位上,好久没有出声,怔怔看着眼前五个人,又道:“看来你们都是反对了?”</P>

    话语声在殿内回荡,五人皆是低着头没有说话。</P>

    李承乾站起身挥袖骊山。</P>

    这是自内阁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臣子反对皇帝的想法,并且全票反对。</P>

    走出太极殿的时候几人心情都不是太好。</P>

    马周道:“陛下想要解决当下的困境是好的,可脚步还是太快了,我等应该斧正陛下才是。”</P>

    岑文本对此深以为然,去年就是因为朝中的步子太大,这才会导致铜钱贬值,朝中花出去的铜钱太多了。</P>

    眼下这个麻烦还没解决,不想再多生麻烦。</P>

    许敬宗道:“陛下的想法是好的,肯迈出这一步的心也是好的,但就是这一步太过危险了。”</P>

    岑文本道:“缺少一个契机,如果这个契机足够好,老夫也能够准许,但陛下确实操之过急了。”</P>

    现在的朝堂不一样了,内阁成员全票否决了这位新帝的想法。</P>

    要放在以前,这是鲜有发生的事情,李承乾登基以来第一次碰了一鼻子灰的。</P>

    朝臣有了向皇帝提出反对的权力。</P>

    也给了皇权一个枷锁。</P>

    张阳给予朝中新制度造就了现在大唐的集权巅峰,让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也给皇权加上了一个枷锁。</P>

    这使得皇帝的权力就算再大也不能恣意妄为。</P>

    今年的开年大朝会依旧是隆重的,诸国使者来朝,今年高卢人又一次向大唐表达他们对西方局势道歉,并且愿意将耶路撒冷等地界交给大唐。</P>

    但这一次,内阁没有搭理高卢人,因为在巴比伦都护府的张士贵早已夺下了耶路撒冷。</P>

    并且还要继续进兵北上,一路攻向更北方的欧洲。</P>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战,有了天竺这个粮仓以及波斯这个跳板,大唐开始了极为疯狂地扩张。</P>

    李承乾这位大唐的皇帝延续了天可汗的称号</P>

    他是大唐的第二位天可汗,并且这位天可汗在大朝会上黑着脸下了旨意,安西都护府再派三路兵马,三位大将西征高卢。</P>

    不仅仅是贞观一朝要开疆拓土,李承乾并没有按照朝臣所预想的那般偃旗息鼓,休养生息。</P>

    而是在这个关头,对西征之事变本加厉,所用将士不限于回鹘人,突厥人,或者是吐蕃。</P>

    安西都护府筹措兵马,天竺都护府提供粮草,大唐的扩张步伐不会就此停下。</P>

    高卢人使者,跪在太极殿内已没了求饶的声音,一声不吭地不断行礼。</P>

    各路使者冷眼旁观,这是背信弃义的高卢人应得的。</P>

    唐人是最崇高的身份,当年征伐大食人,高卢人背信弃义,私自扣下了西方的圣城。</P>

    现在唐人的怒火,高卢人也该受着。</P>

    新罗使者金春秋又一次来到长安城,他向这位新天可汗提出了自己的意愿,愿意用整个倭奴地界来向大唐换取新罗人在大唐的户籍。</P>

    从此新罗人也是唐人。</P>

    此事得到了中丞许敬宗与中书令岑文本两位内阁的支持,马周与褚遂良弃票不发表看法,在岑文本的支持下,许敬宗要求礼部准备新罗人再次渡海东进的事宜。</P>

    即便是大唐还有种种处理不完的麻烦,在对外的国事上,大唐一如既往地强横。</P>

    大唐的外交就是这样,在外人的眼中,唐人善于讲道理,但他们又不喜欢讲道理。</P>() ()

    在强大的国力面前,根本就不用讲理。</P>

    朝堂还有许多争论,诸多的国策需要制定。</P>

    而在长安城内依旧是一片的祥和与热闹。</P>

    长安有了很多关于骊山的故事。</P>

    骊山成为了一个传说中的地方,有人说骊山是个很美丽的仙境,在骊山的人都能够长命百岁。</P>

    这天,张清清骑着熊大,拖着一个小车,一路来到长安城外。</P>

    她的身边有河间郡王与魏王李泰陪着。</P>

    张清清摆了一个铺子,并且摆上了不少的书卷,她是打算来这里做买卖的。</P>

    李孝恭对这位小外孙女听之任之。</P>

    她最终目的是要做更大的生意,与皇帝谈生意,改建大唐的皇宫。</P>

    为此她觉得自己需要积累一些经验,一些小小的实践。</P>

    李泰也是无可奈何,问道:“袁道长都这么大年纪了,你还是不愿意做他的弟子吗?”</P>

    张清清收拾好铺子盘腿坐下来,道:“大唐的学子需要有人指路,我这里的书籍是最好的。”</P>

    见侄女答非所问,李泰也干脆不问了,熊大趴在一旁正睡着,它还没从冬日里的寒冷中恢复活力。</P>

    李孝恭也盘腿而坐,如同入定一般。</P>

    自从春明门没了之后,长安城更加热闹了,东市的朱雀大街一直延伸到了原本的朱雀大街外,整个东市扩大了三倍不止。</P>

    有些事不用官府去做,长安城的居民就会自发地将房屋迁出来。</P>

    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坐在长安城外,卖的是骊山的书籍。</P>

    很快就吸引了不少行人的注意。</P>

    毕竟骊山的书籍在关中有不小的名气。</P>

    有人花了三十钱买了一卷,仔细看着,越看越移不动脚步,这上面的内容很生涩难懂,不过确实是现在长安城没有的学识,比如说这里对辩证法的阐述,以前没有见过。</P>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P>

    学子与学子之间口耳相传,来买书卷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互相借阅和抄录的。</P>

    一时间,来买书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人大声念了出来。</P>

    原本没什么人的官道边,此刻已成了一个道场,这里站满了人。</P>

    书卖完了,张清清便离开了。</P>

    这些学子还留在原地,继续品读着这些骊山的书卷。</P>

    张清清手里的书是最新的骊山学识,是爹娘亲自编撰的。</P>

    李孝恭走得很慢,他摩挲着下巴的胡渣道:“你好好的一个郡主,你爹娘都是关中最富有的人了,还要靠着卖书为生吗?”</P>

    李泰摇头道:“那也不至于吧。”</P>

    张清清解释道:“河间爷爷,魏王舅舅,其实我想要创业,我要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P>

    她还晃了晃手中的钱袋子,钱袋子沉甸甸的。</P>

    这一天她就赚取了三百钱。</P>

    李泰道:“你打算怎么用这些银钱?”</P>

    张清清盘算着,“给弟弟买几件衣服,还要外公买一些补品,嗯……大致上就花光了。”</P>

    李泰叹息道:“其实用不着你做这些,骊山早就都安排好了。”</P>

    几人回到了骊山,现在的骊山已有灯泡了,但灯泡不是很明亮,勉强可以照明,亮度不够,也并不实用。</P>

    毕竟谁家都不愿意在家门口装一个闹哄哄的蒸汽发电机。</P>

    最后这个灯泡还是装在了火车上,用来给火车夜间行驶,当信号灯也好,用来照明也不错。</P>

    因为火车原本就是蒸汽机驱动,在蒸汽机的末端增设一个发电机也是可以的</P>

    李泰走入一台正在维修的火车车头。</P>

    现在骊山有这样的车头一共五个,这些火车头代表着大唐钢铁工业的巅峰。</P>

    也是骊山沉淀多年,这十余年间最得意之作。</P>

    三个工匠正在修理着,李泰皱眉看着现在的发电机线圈,电压不稳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P>

    工匠们只能提高转速,来掩盖电压不稳定的问题。</P>

    李泰本不赞同这种方式来欲盖弥彰,眼下也只能这么做了,钨丝的提炼依旧不好,还是有许多杂质。</P>

    为了防止灯丝熔断,用了较为粗的钨丝,这种牺牲功耗的做法并不可取。</P>

    骊山在精益求精的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P>

    “唉,姐夫时常抱怨铁路造得太慢,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工程工事岂是一朝一夕能够完工的,希望今年铁路可以铺设到潼关吧。”</P>

    骊山的创造力已停滞很长一段时间,而其中诸多的制造也都转移到了技术院,交给后辈去思考种种的技术难题。</P>

    李泰身为技术院的院长,时常过问这些技术难题突破的进度。</P>

    今天夜里火车又一次开始行驶了,它可以昼夜不间断地运行。</P>

    黑夜里,一盏明灯亮了起来,从远处看向骊山的车站,那明灯由远而近,等近了之后才看起来是火车这个庞然大物。</P>

    当沿途的车站开始敲响钟声时,铁路周围的工人便会清理铁轨,确保铁路运行的安全。</P>

    这已经成了铁路的铁律,只要有工人犯错,就会被开除。</P>

    铁路的运行由不得半点差池。</P>

    所以至今为止,铁路没有还未出现过事故。</P>

    对大唐来说铁路与火车是这个时代的福祉,它能够给大唐带来巨大的效益,有人说只要铁路铺设到中原各地,兵马征发只需在朝夕之间就能到达事发地,一地叛乱可以在顷刻间消除。</P>

    而铁路的路线铺设得越广,皇权与朝堂对地方的控制力也就越强。</P>

    只要是铁路要铺设的所在,朝中都会勒令地方州府将道路让出来。</P>

    李泰穿着厚实的衣服坐在火车中,车厢内的灯光忽明忽暗,总的来说还是昏暗的。</P>

    不过火车行驶的噪音太大,车厢下方的铁板还在跟着抖动,这样的环境并不适合看书。</P>

    李泰收起自己的书卷,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说明又过了一个车站。</P>

    车头的侍卫来报,“魏王殿下,再过一站就可以到潼关了。”</P>

    李泰问着,“过了多久?”</P>

    “回殿下,一个时辰。”</P>

    “倒是比以前快多了。”</P>

    李泰对行驶的速度还算是满意,低声道:“以后你们都要称呼我院长。”

章节目录

我岳父是李世民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聊破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张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张围并收藏我岳父是李世民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