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军中,卫青问程刚:“边境的守军里,有没有去过匈奴,熟识匈奴地形的人?”

    程刚说:“有是有,就是不知道你们敢不敢用?”

    “说说看!”

    “守城的将士里,有一些是匈奴人,他们生在匈奴长在匈奴,自然熟识匈奴的水土地形,后来被汉军俘虏,就一直没有再回去!”

    “匈奴人怎么行?”公孙贺问道:“就没有咱们自己的人么?”

    程刚笑道:“自己的人去过匈奴的少,熟识匈奴地形的人少之又少,不是那么好找。”

    卫青思忖了片刻,对程刚道:“你帮我们找几个这样的人吧,匈奴和汉朝的都要,我先看看。”

    程刚应声下去。公孙贺对卫青道:“咱们不能用匈奴人,万一他们叛变了怎么办?”

    卫青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稍安勿躁。

    程刚动作快,下午就找了五个人过来,其中三个匈奴人,两个汉朝人。三个匈奴人都是从军营里找的,一个年轻的不到三十岁,来汉朝不到三年。两个年长的四十多岁,一个来汉朝有五年多,一个十多年了。卫青选人首先考虑的是忠诚,来汉朝世间太短的不考虑,当场就淘汰了一个。

    另外两个汉朝人,一个是军中将士,一个是当地百姓。将士三十多岁,早些年城破被匈奴俘虏,在匈奴待了几年,后面跟随匈奴人劫掠边境,这才归汉。另一个是年近六十的老者,早些年是边境商人,经常与匈奴人做生意,去过匈奴多次,年纪大了就在边城牧羊。

    程刚说:“别看他年纪大,是个牧民,他可了不得,早些年和匈奴人做生意,也是走南闯北,出生入死的,后来做了牧民,经常出城放牧,城外有个什么风吹草动他都知道,有好几次匈奴入侵,都是他提前回来报的信。”

    卫青没有立即做决断,而是分别与他们交谈,老者去过匈奴很多地方,十多年前因为与匈奴人做生意,匈奴人言而无信,杀人越货,他是拼了命才逃出来,自此改行做牧民。想他做牧民已有十年,恐其不记得匈奴匈奴地形,老者却说:“几经生死的地方,便是想忘也忘不掉啊!”

    年轻的将士去年归汉,在匈奴待了三年有余,熟悉河间一带,从经验上来说,年轻将士不如老者。

    考虑到体力问题,卫青带他们去了校场,年轻将士擅骑射,老者只会骑马,他说:“论打仗的能力,我不如年轻的后生,可是要论和匈奴人拼杀,他不如我,我杀过两个匈奴人。”

    年轻的后生闷闷的,不说话。老者与年轻将士比赛骑马,二人骑术相当。

    卫青最后选择了老者,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个性问题。年轻将士不问则不答,这或许跟他的俘虏经历有关,被匈奴俘虏几年,能够取得匈奴人的信任,参与汉朝劫掠,说明他极有心计且善于隐藏,也足够忍辱负重,这样的人你很难看透他心里在想什么。

    相比于老者,他曾经是商人,或许也狡猾奸诈,诡计多端,然而你知道他要干什么,更容易把握。

    卫青没有洞察人心的本领,初上战场,他会选一个自己相对更容易掌控的向导。

    卫青问老者:“老先生为何愿意给我们当向导?”

    老者笑道:“我这把老骨头,已经活不了几年了,要是能最后再为朝廷尽一份力,那我也死而无憾了。”

    看他一副视死如归的表情,卫青倒也没多说,让副将带下去教规矩。

    公孙贺说:“既然已经选了向导,那两个匈奴人我看就算了。”

    卫青也陷入了思考,刘彻跟他说过,用人要不拘一格,不问出身,他不知道匈奴人算不算在里面。汉朝军队里很少用匈奴人,最近的一次是张骞出使西域,他选择的向导甘父就是匈奴人。他以前问过张骞,为何要选甘父做向导,张骞的回答是只有胡人才更了解胡人。

    卫青觉得他说的对,可打仗和出使不一样,匈奴人一旦叛变,那很有可能就是全军覆没,他不敢冒险。

    他问程刚:“边城士兵可是一直有用匈奴人的习惯?”

    程刚笑:“这还是要看人,匈奴人多数野蛮,不服管教,俘虏后大多都杀了,只有少数愿意改邪归正的,我们才会用。”

    “那这么多年,可有出现叛逃的情况?”

    “那倒没有!”程刚摇头:“匈奴是蛮荒之地,居无定所,比不得汉朝百姓生活富足,过惯了舒服日子,很少会有人愿意再回去遭那份罪!”

    卫青困惑:“他们在匈奴也有妻儿,难道他们不管么?”

    “匈奴民风不似我们汉朝,他们噬杀残暴,又不受约束。这些人一旦被俘虏,家人也多半会被杀,即便有幸存的,要不了多久也移居会改嫁,他们那的女人可不像咱们的女人会守寡。”

    卫青倒是知道一些匈奴人的风俗习惯,只是不多,程刚说的这些倒是有助于加深他的判断,他让程刚带他到两个匈奴人的家里看看。二人都在汉朝成了家,娶的是当地的寡妇,区别是一个有孩子,一个没有孩子。闻说要请她们的丈夫做向导,没孩子的那个极力支持,有孩子的顾虑则多一些。

    程刚说:“为了防止他们叛逃,朝廷往往会给他们优待,在军中给他们安排位置,优先让他们娶妻成家。”

    夜间,卫青又偷偷去了他们二人家里查探,有妻有子的匈奴人生活到底是丰富些,吃了饭会教儿子射箭,妻子也会跟他絮叨家里的情况,担心丈夫出门打仗会遇到危险,匈奴人会安慰她,让她照顾好孩子,等他回来。有妻无子的匈奴人生活相对就简单些,吃完饭后,妻子开始坐在榻上缝缝补补,他便开始琢磨怎么修补坏掉的茶几,二人交流不多。

    第二天,卫青又分别和二人交谈,了解他们以前在匈奴的情况,第一个说他原来在匈奴也有妻子,后来妻子被人抢走了,儿子也被人杀了。第二个匈奴人也一样,不过他的孩子是病死的,他被汉朝俘虏后,妻子便改了嫁。

    匈奴人作战水平都不差,又在边境从军多年,这一点卫青不担心,卫青更担心的是他们的忠诚,相比之下,第一个匈奴人可能忠诚度会高一些。

    他把自己的想法跟自己的部下说了,立刻遭来反对。

    公孙贺说:“这些人能投降汉朝,也一样可以投降匈奴,咱们不能用。”

    卫青说:“匈奴地广人稀,要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匈奴人,光靠我们自己不够,匈奴人更了解他们的习性,他们比我们更适合在大漠里生存。”

    校尉张达说:“万一他们叛变,把咱们往沟里带,怎么办?”

    “我相信他!”卫青说:“况且还有老钱在。”

    老钱便是那个牧羊的老者,精明得很,有他盯着,不会轻易把他们往沟里带。思虑了一个晚上,卫青的内心很坚定,张骞能用匈奴人做向导,他也可以。

    众人见卫青主意已定,只能作罢,心想有那么多人看着,想他一个人也翻不出什么浪来。

    夜里整肃军队,次日一早出关,百姓们自发的在城门口相送,要他们早点回来,感受到他们热切期盼,卫青的目标越发坚定,领着一万骑兵浩浩汤汤出了城关。

    军中有两个向导,行军的方向由两人一同商议决定,意见统一,就按照统一的方向走,意见不统一,由卫青来拿主意。此战的目的是要找到匈奴人的驻扎地进行反击,然而匈奴人居无定所,卫青又缺乏作战经验,只能依靠两个向导给出的意见进行决策,幸而初入塞时,二人的意见大体相同,径直向北,深入匈奴腹地。

    行军三日,大军进入大漠,一眼望去风沙漫天,天地昏黄,愈发辨不清方向。大军在沙漠里艰难行进了两日,望见一处湖泊,军队停下来原地休息,老钱和匈奴向导赵卓一同外出查探,回来后便说要调整方向,往西南进军。

    老钱说:“湖泊的周围有踩踏过的痕迹,还有马蹄印,匈奴人近期应该在此驻扎过。类似的湖泊西南边还有,他们应该会往那个方向去。”

    卫青看向赵卓,见他点头同意,命人用黄沙掩盖痕迹,改道向西南进军。

    卫青问赵卓:“你为什么会归顺汉朝?”

    赵卓看着茫茫无际的沙漠说:“不想死,便只能苟活!”

    他说话很直接,丝毫不考虑旁人会不会因为“苟活”二字而对他生疑,卫青拍拍他的肩膀,多少也理解他,俘虏,投降这些字眼并不好听,尽管朝廷给了他优待,也改变不了他的处境,说一声苟活,倒也不错。

    “太慢了!”赵卓说:“这个速度,我们根本追不上!”

    卫青诧异:“什么意思?”

    “他们留下的痕迹应该是四五天前的,现在他们离我们应该有些距离!”赵卓看向卫青:“以这几日我们走的路程看,行军速度要比他们慢很多,这样下去距离只会越拉越远,不可能追上!”

    卫青看了一眼身后的部队,确实说不上快,明明都是骑兵,却只能在大漠里慢慢行走,只因身后的马车带着辎重,想快也快不了。他又问:“你为何要给我们做向导?”

    赵卓默了片刻,说:“我希望不要再有杀戮!”

    以前他是匈奴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抢汉朝人的东西,从不考虑他们给汉朝百姓造成的伤害,现在他成了汉朝的百姓,成了匈奴人掠夺的目标,他才知道匈奴人的无知残暴,他当然不想带人去攻打自己的家乡,可求和无用,便只能用战争换取和平。

    他这个样子,倒是与那日夜里和家人相处的模样很像,他不是噬杀之人,同样卫青也不是,可有的时候就是迫不得已。卫青让公孙贺加快了行军速度,希望能尽快追上前面的匈奴人。

章节目录

重生之归来望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聊破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小苍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小苍栮并收藏重生之归来望思最新章节